把空奶盒当作业苦了学生还是家长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售卖空牛奶盒和使用过的空笔芯的现象,价格不菲,引发了公众的好奇。深入了解发现,这背后竟是学生家长为响应学校环保任务的无奈之举。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要求学生收集空牛奶盒,并需经过清洁、晾干、打包等繁琐步骤,每月上交。校方本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却似乎忽略了实践过程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更令人费解的是,学校还将收集空笔芯与学生勤奋学习挂钩,认为笔芯用量大意味着学习努力。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忽视了学习质量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无法完成任务的家庭,学校虽宣称“自愿参与”,实际上却通过将收集量与评优挂钩,迫使学生及家长陷入竞争。
家长们为此绞尽脑汁,有的四处寻找空盒,有的直接网购以解燃眉之急。更有甚者,某些班级制定出罚款等不合理规定,加重了学生的压力。这些做法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可能诱导学生采取不当手段应对,如上课时间无效书写,这对学习实则有害无益。
此外,形式化的作业现象愈发普遍,从家务打卡、每日运动阅读练字打卡,到各类在线教育任务,不一而足。这些看似丰富多样的作业,实则大多需要家长协助乃至代劳,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让教育的真实性打了折扣。
更有学校布置诸如根据人民币景点进行研学、采访抗日红军等脱离实际的假期作业,迫使家长不得不采用摆拍或虚构的方式应对,给孩子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负面示范。
面对这些形式主义作业,家长感到苦恼,而教师同样深受其害,他们被迫执行与教学无关的任务,承受着职业发展的压力。教育本应注重实质而非形式,如今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让人不禁反思教育的本质何在。
解决之道在于家长、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家长需引导孩子正视作业目的,避免将矛头指向老师,同时寻求合理的替代方案,确保作业既有教育意义又符合实际。教师也应勇于发声,共同抵制形式主义,让教育回归促进学生成长的本真。最终,教育决策者应当倾听基层声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把空奶盒当作业苦了学生还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