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住房养老金的钱从哪儿来?个人、政府与市场共担解谜题

吕浩和
导读 未来,房屋将拥有自己的“养老金”。在一次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透露,正在探索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及保险制度,...

未来,房屋将拥有自己的“养老金”。在一次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透露,正在探索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及保险制度,旨在形成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长效模式。当前,包括上海在内的22个城市正开展试点,重点是建立健全公共账户体系。

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存量时期,房屋维护管理成为关注热点。核心疑问聚焦于“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资金来源。简而言之,这类资金筹集本质上关联公共资金池和税收体系,关键在于征缴的公平性和效率。从报道提示的三大支撑点看:

一是个人贡献,即购房者在办理房产证时支付的公共维修基金,构成了个人账户的基础,全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余额已超万亿元,是主要资金池。此制度涉及新老规则并行的实施问题。

二是政府层面的投入,涵盖部分土地出让金、财政补助、维修资金及公积金的投资收益等。这些资金能否有效增值,与金融市场能否提供稳定回报密切相关。即使按保守估计,若万亿元资金年收益2%,也能带来200亿的增值,但这仍不足以覆盖全部需求,可能还需土地出让金或税收的额外补充。

三是商业化房屋养老金,包括房屋安全保险及补充养老保险,类似于医疗商业险,通过市场运作增强资金流动。

从资金来源分析,个人缴费、政府财政及部分商业投入构成主要框架,看似合理,但关键在于资金的运用。现有维修基金余额虽庞大,但利用率低,特别是许多早期建造的“老破小”项目缺乏足够的维修基金,它们恰恰是最需维护且安全隐患较多的。

问题在于,如何填补老房维修的财务空白。新近住房的维修基金相对充足,而老房因历史原因资金短缺。简单挪用新资金补旧账,不仅不公平,也可能导致类似养老金体系的问题重演。因此,解决方案可能涉及老房主补缴费用和政府补贴的结合,但实际操作面临重重挑战,如业主配合度低、政府财力有限等。

总之,房屋养老金体系的构建需谨慎处理资金来源与使用的平衡,避免潜在的旁氏效应,确保长期可持续性。这将是一场考验智慧与执行力的改革,未来实施效果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