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处暑出三象,遍地起坟头” 哪三象?

甘河琴
导读 “处暑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哪三象?俗话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期称为“三伏”,而这三伏天与二十...

“处暑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哪三象?

俗话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期称为“三伏”,而这三伏天与二十四节气中的“三暑”密切相关:初伏对应小暑,中伏对应大暑,末伏则与处暑相连。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三伏天接近尾声,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

根据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处暑标志着暑气逐渐退去。“处”字有终止之意,预示着炎热天气即将告一段落。2024年处暑的到来恰好在8月22日,而8月24日是出伏的日子,两者相隔甚近,显示了今年的处暑与出伏几乎同步,这也象征着最热的日子即将结束。

虽然处暑有“出暑”之意,但高温天气的离去并非瞬间完成,而是逐渐转凉的过程。通常要到处暑之后的白露节气,天气才真正变得凉爽。处暑期间的气候特征以干燥、凉爽为主,但日间的温差开始增大,白天仍然炎热,夜晚则逐渐转凉,这种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差,使得作物在白天能够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夜晚则有助于养分的转化和储存,加快作物的成熟速度。

处暑期间,正是中稻收获的农忙时节,农谚中常说:“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十日忙割谷”、“处暑收黍,白露收谷”等,都是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生动描述。然而,处暑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天气变化,影响农作物的收成。俗话说:“处暑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其中的“三象”指的是三种古人认为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

第一象:处暑出现在出伏之前,预示着可能是灾年

农村谚语有云:“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意思是说,如果处暑节气早于出伏,预示这一年可能面临灾年,粮食收成不好;反之,若处暑在出伏之后到来,则预示丰收。古人认为,三伏天和处暑都是炎热的时节,如果处暑出现在出伏之前,意味着炎热的时间变短,庄稼积温不足,可能导致欠收。而若处暑在出伏之后,则庄稼有更多时间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高产。

第二象:处暑期间干旱无雨,可能引发旱情

老祖宗常说:“春雨贵如油,秋雨贵如金。”春天的雨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而秋天的雨水则是作物成熟的重要保障。处暑时节若干旱无雨,可能引发旱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此相关的农谚如:“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出日头,秋旱晒死鱼”、“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这些谚语都在表达古人对秋季雨水的重要性和对旱情的担忧。

第三象:处暑刮大风,可能导致庄稼倒伏

处暑时节,正值庄稼成熟,籽粒饱满,若此时刮起大风,庄稼容易倒伏,严重影响收成。农谚有言:“处暑一场风,庄稼半场空”、“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都是在提醒人们要警惕大风天气对庄稼的影响。

今年的处暑节气虽然与出伏相隔不远,但具体的天气状况仍然是决定农作物收成的重要因素。人们通常希望处暑期间有适量降雨,避免干旱和大风,以保证作物的顺利成熟和丰收。

如今正值处暑,你所在的地方下雨了吗?你对这些农谚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