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成年人确诊多动症之后如释重负

单于心霄
导读 成年人确诊多动症之后如释重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难以坚持任务直至完成、频繁遭遇焦虑和抑郁——这些问题不仅儿童面临,许多成年人也...

成年人确诊多动症之后如释重负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难以坚持任务直至完成、频繁遭遇焦虑和抑郁——这些问题不仅儿童面临,许多成年人也深受其扰。近年来,随着精神健康知识的普及,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其引发的情绪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诊断与治疗。

ADHD,通常被称为“多动症”,起始于童年,研究表明,约6.4%的儿童和2.8%至4.4%的成年人患有此症。部分儿童随大脑发育成熟,症状可自行缓解,但遗憾的是,半数未接受治疗的儿童患者成年后依旧受困于此。

陈女士,一位新晋硕士毕业生,决定攻读博士学位之际,因注意力问题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选择就医并被确诊为ADHD。尽管她成绩优异,但“聪明却不专注”的评价伴随了她的学生时代。治疗帮助她改善了拖延和阅读写作的困境。

“涛哥”,一名心理学硕士,也是ADHD患者,他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了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被钱秋谨医生诊断的经历。他强调,成人诊断ADHD需回顾童年症状,这是一个关键环节。

钱秋谨医生指出,许多成年患者在确诊后感到解脱,意识到长久以来的挑战源于疾病而非个人意志薄弱。

ADHD常与其他精神健康问题并发,如对立违抗、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郑毅医生呼吁提高对这类共患病的认识,以减少其对患者生活各方面的负面影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香莲提到,一些患者因误解自我而自责,甚至采取自我伤害行为。正确的诊断为他们卸下了长久背负的负面标签,促进了自我接纳和社会融入。

专家强调,ADHD是一种精神健康状况,而非行为习惯问题,但仍存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郑毅提倡,在更多医疗机构设立精神科,以促进早期诊断与治疗。同时,社会各界需对ADHD患者持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鼓励他们主动求医。

此外,随着网络上关于ADHD的自测和讨论增多,郑毅提醒,不应轻易自我诊断,大多数人的偶发焦虑或抑郁情绪并不等同于疾病状态。

关注精神健康,消除病耻感,科学认知ADHD,对患者而言是迈出关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