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奥运会记者水平再引争议:素质堪忧频现尴尬提问

韦苛博
导读 奥运会记者水平奥运会正热烈展开,期间部分记者的表现引发了关注。孙颖莎遭遇了令人费解的提问,幸好凭借她的机智应对,未落入预设的陷阱。...

奥运会记者水平

奥运会正热烈展开,期间部分记者的表现引发了关注。孙颖莎遭遇了令人费解的提问,幸好凭借她的机智应对,未落入预设的陷阱。而全红婵作为人气选手,因年龄小、经验不足,常成为记者挖掘新闻点的目标,处境颇为尴尬。

运动员接受访问多为常态,尤其是面对央视记者,虽然拒绝采访的权利被保留给感到疲惫或情绪不佳的选手,但实际上,由于与跟踪报道的记者建立了熟悉关系,直接拒绝的情况较为少见。然而,体育赛事中,个别记者却试图挖掘娱乐化的新闻角度,显得格格不入。

例如,某次采访中,有记者向王楚钦询问教练暂停时的具体对话内容,孙颖莎巧妙回避了这一敏感问题。这反映出部分中国记者的专业素养亟待提升,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当中国运动员遭受不公对待时,国内媒体不仅未能充分声援,反而有时对自家运动员提出过分苛刻的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本届赛事中,不少媒体采访所提问题质量欠佳,缺乏深度,或是难以作答,与比赛本身关联不大的提问屡见不鲜。尽管解说水平稍胜一筹,但仍存在过度渲染情感、不尊重运动员的现象。有些“前线记者”倾向于夸张叙事,无视运动员的感受;而部分解说员则倾向于做出超越嘉宾和教练的专业评判,这种不恰当的“专业指导”常令观众感到无奈。

归根结底,奥运会应当聚焦于运动本身及其背后的努力与汗水。无论胜负,每位参赛者的付出都值得尊重与掌声。然而,一些记者却以胜负为唯一标准,非黑即白地评价运动员,忽略了竞技体育的常态——胜利与失败皆有可能。

提及记者素质,公众期望的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体育精神的人才。对于那些业务能力不足的记者,人们呼吁应由更加专业的人士取代。在国家运动员付出巨大艰辛后,不合时宜的无意义提问只会令人反感,显示出提问者对体育的无知与不尊重。

当前,部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素质饱受质疑,追求猎奇与花边新闻似乎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设计情境制造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媒体形象,也使记者群体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奥运会记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