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国乒选手发球前为什么要先吹一口气 背后的秘密与心理战术

鲍冠韵
导读 观看奥运乒乓球赛时,观众往往不仅聚焦于国乒健儿的精湛技艺,还会对他们发球前吹气的小习惯饶有兴趣,这一举动甚至被幽默地称为“中国乒乓...

观看奥运乒乓球赛时,观众往往不仅聚焦于国乒健儿的精湛技艺,还会对他们发球前吹气的小习惯饶有兴趣,这一举动甚至被幽默地称为“中国乒乓秘籍”,网络上充斥着“龙之气息”、“赋予球灵”等趣味评论。

然而,在2021东京奥运会期间,因特殊缘由限制了运动员场上的吹气行为,对此,刘国梁坦诚表示,此届赛事准备过程充满挑战,诸多新规定需适应,如发球不能吹气,无疑增添了难度。赛场上,运动员们亦感不适,马龙转而吹手,许昕则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又不免心疼的“欲吹又止”。

为何这轻轻一口气如此关键?是否真有神秘力量蕴含其中?实则,吹气主要是为清除球面上的汗渍。比赛紧张时,手汗会导致球变湿滑,影响对手控制,因水分改变球的摩擦力,致其行进轨迹难以预料。乒乓球运动中,摩擦力的微妙运用能创造丰富多变的球路与反弹效果,增添竞技的精彩与观赏性。科学证实,水分会显著减少橡胶表面的摩擦力,故而,保持球与拍的干燥对选手至关重要。

此外,吹向球拍的气流有助于清理拍面尘埃,恢复其粘性与摩擦性能,尽管实际移除的水分微小,但这习惯性的动作对运动员而言,具备心理调节的意义。正如邓亚萍在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面对逆境时,通过发球前轻敲球台三次的固定动作,成功打断负面思绪,最终以压倒性比分逆转取胜,展示了“思维阻断”策略在应对高压时的效用。

邓亚萍在其著作《心力》中深入探讨了这类心理战术,该书基于亲身经历,不仅是她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记录,也是面向大众的一部实战型抗压指南。作为世界冠军,邓亚萍在书中分享了如何在重压之下坚韧不拔的经验与智慧,强调了能力与意志力均可通过不懈努力得以锤炼的信念。每当生活中遇到迷惘与重压,这本书仿佛明灯,激励人们勇敢前行,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无论起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