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研究员:央行降息背后有三重考量 利率市场化深化进行时

满妹行
导读 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本月内的第二次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规模达到2000亿元,中标利率设定为2.3%,相比前次操作下降了20个基点...

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本月内的第二次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规模达到2000亿元,中标利率设定为2.3%,相比前次操作下降了20个基点。此番操作引入了利率招标方式,允许参与机构提出多个利率投标,中标结果能更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需状态。这一调整有效缩小了MLF利率与市场利率,如一年期AAA级同业存单利率之间的差距,该利率已从年初的约2.45%降至1.9%。

在此之前,7月22日,央行宣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8%下调至1.7%,同日,常备借贷便利(SLF)各期限利率也相应下调10个基点。市场专家解读,MLF利率的这次调整与SLF利率下调类似,是对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后,政策利率体系的联动响应。

对于MLF利率降幅大于逆回购利率,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释,这可能是由于MLF利率先前相对较高,与市场利率间的利差扩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参与意愿。为了提高MLF的需求并有效发挥其作为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作用,有必要依据市场情况调整利率,缩小利差。

近期的一系列利率调整,包括SLF、LPR报价、存款利率及MLF利率的变动,彰显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基准政策利率的角色,同时也体现了货币政策框架下由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机制正在逐渐理顺。

关于本月内两次进行MLF操作的原因,分析指出,这旨在应对金融机构日益增长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尤其是在月末时点,市场流动性需求增加,货币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通过7月25日的操作,央行旨在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减轻月末流动性紧张局势,同时也前瞻性地考虑了下月MLF到期量及可能的国债操作影响。

此外,市场观察到,MLF操作的时机选择和频率变化,以及其对LPR报价影响的减弱,都暗示了MLF作为政策利率的角色正在淡化,而更加注重其作为流动性调节工具的功能。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包括固定利率逆回购操作的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有效运作,以及未来可能的国债买卖操作,都在共同促进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和效率提升,以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