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张卡牌在二手平台标价16万元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经过上海辟谣平台的深入调查,所谓的“16万元卡牌”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市场交易,这一现象背后,除了公众因不了解实情而产生的误解传播,可能还隐藏着某些人刻意为之的炒作目的。有的意图通过制造话题吸引关注,借流量获取利益;有的则虚构高价,企图设置新的消费陷阱。
该卡牌主要受到中小学生群体的喜爱,其市场零售价仅为每张不到2元。这类卡牌采用盲盒形式销售,部分特定种类较为稀缺。尽管如此,“稀缺”并不等同于“极度稀有”。实地探访显示,市面上销售的各品牌卡牌,无论涉及何种IP或规格,其包装上均明确标注了卡牌种类及其获取概率。部分品牌甚至通过在线小程序提供卡牌抽取概率查询服务。
以这次事件焦点的卡牌IP为例,通过查询获知,所谓“最稀有”卡牌的出现概率为216分之1,且该系列卡牌在上海地区的发行量已过万箱,意味着市面上流通的此类卡牌数量达到数百万张。在如此庞大的供应量下,这些卡牌难以维持其不到2元的原始售价,并在二手市场上以每张16万元的惊人价格交易。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标价16万元的卡牌更多是虚高。在主要的二手交易平台上,并未发现真正以16万元售出的卡牌,所有卡牌的近七日平均成交价仅为9.9元。卡牌的价格根据其稀有程度、IP以及类型,在二手市场上有贬有升,但总体价格区间合理,未见异常。
对于传闻中的高价卡牌,在有实际成交记录的平台上,不仅没有发现“天价”交易,相反,相关IP卡牌的近七日成交均价为60元,相比前一周还有所下降。即便是查询到的最高售价单卡,也仅为约114元,远非传闻中的天文数字。
那么,为何会出现“16万元卡牌”的消息呢?除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有人为的故意炒作嫌疑,目的或是为了从中渔利。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商品标价多样,不乏夸张标价用于展示或防止误购,并不能反映真实交易情况。部分媒体和自媒体使用16万元作为标题吸引注意,却忽略了是否真实成交的关键信息,整体可信度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天价”炒作可能与围绕卡牌形成的灰色产业链有关。包括直播抽卡、鉴定、评级及二手交易等环节,都可能存在利用“天价卡牌”概念进行营销的现象,以刺激消费欲望。因此,加强对卡牌相关衍生服务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针对卡牌生产与销售企业的监管已有一定成效,如要求明示卡牌抽中概率,限制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等,但在直播、鉴定、评级及二手交易等新兴领域的监管尚待加强。这导致一些从业者试图通过夸大卡牌价值诱导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因此,需要监管机构、直播平台及二手交易平台共同努力,完善规则,引导消费者理性对待卡牌收藏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