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为什么申办奥运会的城市越来越少? 奥运经济账背后的亏本真相

封清雨
导读 为什么申办奥运会的城市越来越少?随着2024年奥运会临近,巴黎作为主办城市,其申办过程颇为顺利,其他竞争对手相继退出,最终与洛杉矶一同...

为什么申办奥运会的城市越来越少?

随着2024年奥运会临近,巴黎作为主办城市,其申办过程颇为顺利,其他竞争对手相继退出,最终与洛杉矶一同成为焦点。国际奥委会为确保后续奥运会有稳定的举办方,提前选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为2023年奥运会的唯一候选城市。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奥运会经济收支日益失衡的问题。为什么申办奥运会的城市越来越少?

历史上,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仅悉尼与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盈利,分别为约3.6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巴黎奥运会预算高达91亿欧元,其中40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剩余部分为运营费用,但巴黎奥组委当前资金储备仅50亿欧元,主要来源于法国奥组委、赞助商及预期的门票和转播收入。奥运会为何成为“赔本生意”,巴黎又如何力图避免亏损,成为关注焦点。

奥运会的高额成本主要涉及场馆建设、大会运行和安全防疫三大块。场馆建设往往占总支出的较大比例,如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费用占总支出的46.9%,东京奥运会更是达到了60.8%。大会运行和安全防疫的支出同样不容忽视。此外,主办城市还会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但这些投资不计入奥运会直接成本。

从历史数据看,奥运会的财务表现参差不齐,从洛杉矶奥运会的盈利2.5亿美元,到雅典奥运会的巨额亏损80亿美元,显示了奥运会经济盈亏的不确定性。现代奥运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转播权、门票、许可授权和赞助商,但即便有这些收入来源,近年来的奥运会仍面临严重亏损,原因在于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成本超支。

为应对亏损,国际奥委会推出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旨在降低奥运会的申办和运行成本,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预计能为未来的奥运会节省大量开支。同时,各主办城市也开始探索成本控制之道,如重复利用现有场馆、简化赛事流程、优化资源配置等。巴黎奥运会就是一个例证,大量使用现有或临时场馆,减少新建工程,同时利用现有交通系统,控制奥运村规模,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长远来看,尽管奥运会的直接经济盈亏引人关注,但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长期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业提振以及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有效利用奥运遗产,不仅在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上有所创新,还提升了全民的体育参与热情,促进了冰雪运动的发展。巴黎奥运会则计划通过紧密融合旅游经典遗产和创新赛事体验,以及注重可持续性和公众参与,力求创造独特的奥运记忆。

综上,面对奥运会经济压力,国际奥委会与主办城市正通过一系列策略调整,努力实现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同时注重奥运遗产的长期价值,以确保这一全球体育盛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