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要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随着高校毕业生进入求职高峰期,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活跃,利用招聘作为掩护,设置各种陷阱,包括诈骗钱财、盗用个人信息、甚至诱导毕业生参与非法活动,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和权益。教育部针对这一情况,发布了求职安全提示,强调毕业生需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保护个人权益,并在遭遇侵权时,及时收集证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非法中介通过夸大其词的广告语吸引毕业生注意,承诺高薪和快速晋升,实则背后隐藏着虚假招聘的阴谋。这些中介可能不具备合法资质,通过虚构职位信息骗取毕业生的钱财,或诱导求职者参与违法活动。教育部建议毕业生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如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学校招聘会等,并在与中介合作时,务必核实对方资质,谨慎签署任何协议。
同时,提醒毕业生警惕各类招聘过程中的收费陷阱,如押金、培训费等,这些都是不法分子常见的敛财手段。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招聘时向求职者收取费用或扣押证件。对于要求预付费用的情况,毕业生应坚决拒绝,并要求对方出示正规发票作为凭证。
另外,部分不良机构与网贷平台串通,以提供培训、购车、美容等为由,引诱毕业生陷入“培训贷”等新型陷阱。教育部警告毕业生,不要轻易相信“边学边赚”、“先学后付”等承诺,避免在不明网站注册或进行金融交易,以防被骗。
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毕业生也需谨慎,避免掉入“猫腻”合同陷阱。某些用人单位可能故意不签订书面合同,或合同条款含糊不清,甚至包含不合理要求。毕业生在签约前应仔细检查合同内容,确保包含法定条款,对于不公平条款要敢于质疑,必要时可寻求法律援助。
对此,教育部正采取行动,包括“百日冲刺”行动,旨在拓宽就业渠道,保障2024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行动期间,将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教育,联合相关部门打击招聘欺诈等违法行为,保护毕业生权益,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密切跟进他们的就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