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愚人的原文和翻译】一、
“昔有愚人”是一则出自《百喻经》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愚蠢之人因为听信他人之言而做出荒唐行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旨在讽刺那些不加思考、盲目听从他人意见的人,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该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古代佛教文学中极具教育意义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在佛学界广为流传,也常被用于现代教育中,作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素材。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中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昔有愚人,至他家,见一食器,其形似瓮,因问主人曰:“此为何物?”主人答曰:“此是瓮。”愚人复言:“我欲得此瓮。”主人即与之。 |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里去,看到一个器具,形状像陶罐,就问主人:“这是什么?”主人回答:“这是一个陶罐。”那人又说:“我想拿这个陶罐。”主人就把陶罐给了他。 |
愚人即持归,以水满之,覆于地上,遂失其瓮。后人问曰:“汝何故失瓮?”愚人答曰:“我本求瓮,今得水,何用瓮为?” | 那人拿着陶罐回家,装满水,倒在地上,结果失去了陶罐。后来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把陶罐弄丢了?”他回答:“我本来是要陶罐的,现在得到了水,还要陶罐做什么?” |
世人亦尔,贪着外境,忘失本心,如彼愚人,求瓮得水,反弃其器。 | 世人也是这样,贪图外在的东西,忘记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就像那个愚蠢的人一样,想要陶罐却得到了水,反而丢掉了容器。 |
三、结语
“昔有愚人”虽短小精悍,但寓意深远。它揭示了人性中常见的误区——追求表面利益而忽视本质价值。在当今信息纷繁的时代,这种警示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学会辨别真假,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成为“愚人”式的牺牲品。
通过学习这类经典寓言,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