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被称为带刺黄芩的药草能够产生抗癌化合物的进化秘密已经由英国和中国研究人员的合作解开。
CEPAMS合作使用DNA测序技术组装了在中国被称为banzhilian的黄芩(Scutellaria barbata)的基因组序列。
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遗传信息 - 微观进化史 - 确定植物如何产生化合物scutbarbatine A,该化合物对一系列癌细胞起作用。
John Innes中心小组负责人Cathie Martin教授和该研究的作者之一说:“我们发现主要代谢物对癌细胞具有活性,但对非癌细胞没有活性,这对于抗癌代谢物尤其重要。现在我们正在寻求开发合成方法来生产更多的先导化合物。
在传统中药(TCM)中,为了从植物中分离药物化学,将草药在水中煮沸两个小时,然后将提取物干燥以产生粉末并作为汤剂(浓缩液)服用。现在,随着对构成草药抗癌活性背后生化途径的基因的了解,研究人员几乎能够通过使用酵母等宿主更快,更可持续地合成更多的化合物。
发表在《分子植物》杂志上的研究由CEPAMS领导,CEPAMS是约翰英纳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是一次关于从自然资源中开发有趣的药物线索的奇妙合作,并展示了关注物种微观进化的实际价值,”马丁教授说。
几个世纪以来,黄芩属在中医中一直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在化疗期间基于黄芩的制剂可以降低转移性肿瘤的风险。
CEPAMS上海组组长Evangelos Tatsis博士说:“天然产物长期以来一直是发现新药的主要化合物。通过追随中国传统植物的踪迹,我们可以开发新的抗癌药物,这项研究标志着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植物性传统药物一直被用来为新药发现提供线索,长春花碱和紫杉醇等植物天然产物在临床上被用作抗癌药物。
中医是最好的编目系统之一,提供有关草药治疗特性的经验信息。
从中药获得的抗癌药物比化学合成药物具有更高的疗效,并且毒副作用更小。该研究发表在《分子植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