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之恩的注释和译文】“一饭之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别人对自己的一点小恩惠,虽微不足道,却令人铭记于心。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的是韩信年轻时落魄,曾受一位老妇人施舍一碗饭,后来他功成名就后,不忘报答这位老人的故事。
一、成语注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饭之恩 |
拼音 | yī fàn zhī ēn |
出处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含义 | 形容他人给予的一点小恩惠,虽微不足道,但值得铭记和感恩 |
用法 | 多用于表达对他人帮助的感激之情 |
近义词 | 雪中送炭、滴水之恩 |
反义词 |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
原文 | 译文 |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妇人在河边漂洗丝絮,其中一位看到韩信饥饿,就给他吃饭,连续几十天都如此。 |
信曰:“吾必有以报母。” | 韩信说:“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 |
母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汝报乎!” | 老妇人说:“大丈夫自己不能养活自己,我只是可怜你这个王孙(指韩信出身贵族)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来报答我吗?” |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 韩信从此心中常常怨恨,平时情绪低落,觉得与周勃、灌婴等人同列是一种耻辱。 |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 等到项梁率军渡过淮河,韩信拿着剑跟随他,但始终没有名气。 |
三、总结
“一饭之恩”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感恩之心,也反映了古人对“知恩图报”的重视。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点小小的善意,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我们应当珍惜他人的帮助,并在有能力时回馈社会。
通过了解“一饭之恩”的出处、含义及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