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躬屈膝什么意思】“卑躬屈膝”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权势或强权时表现出极度的谦卑、顺从甚至奴颜婢膝的态度。这个成语多用于贬义,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通常用来批评那些没有骨气、缺乏尊严的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卑躬屈膝 |
拼音 | bēi gōng qū xī |
出处 | 《宋史·刘光世传》:“光世以亲兵数百人,卑躬屈膝,求免于敌。” |
释义 | 形容对人过分恭敬、低头哈腰,甚至失去自尊的表现。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在权势面前的软弱与妥协,含贬义 |
近义词 | 奴颜婢膝、低眉顺眼、俯首帖耳 |
反义词 | 傲然挺立、刚正不阿、宁折不弯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他在老板面前总是卑躬屈膝,生怕被裁员。 |
社会现象 | 面对腐败势力,有些人选择卑躬屈膝,不敢发声。 |
历史评价 | 历史上一些官员为了保命,常常表现得卑躬屈膝。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卑躬屈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词语,更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面子”和“尊严”的重视。在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尊严,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因此,“卑躬屈膝”往往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失败。
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压力或权力时,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立场,不应一味迎合、妥协。
四、总结
“卑躬屈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强权时的过度顺从与无尊严的表现。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对人性的一种警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注重维护个人尊严,避免因一时的退让而失去自我。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文化背景,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