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问原文】《天问》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0多句,1700余字,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哲学等多个领域。诗中通过一系列疑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与质疑。
一、文章总结
《天问》是屈原在被流放期间所作,以奇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天地万物、历史变迁、人事兴衰的问题。这些疑问不仅展现了屈原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全诗语言瑰丽,结构复杂,思想深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罕见的哲理诗。
《天问》虽未明确回答这些问题,但其提出的疑问本身已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屈原的才华与个性,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二、《天问》原文节选及简要分析(表格)
序号 | 原文句子 | 简要解释 |
1 |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 问远古之时,是谁传授了天地的道理? |
2 |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天地未形成时,如何考证? |
3 | 冥昭瞢暗,谁能正名? | 昏暗不明,谁能给它们命名? |
4 | 时未抵,何由识之? | 时间尚未确定,如何认识它? |
5 |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 飘渺无形,如何辨认? |
6 | 明明暗暗,惟彼玄黄。 | 明暗交替,唯有黑白分明。 |
7 | 是焉得施,孰初不萌? | 如何施加,谁最先产生? |
8 | 本无为,何以知之? | 本来没有,怎么知道? |
9 |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 违背法度而追求迎合,竞相讨好。 |
10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忠臣不一定被重用,贤才不一定被赏识。 |
三、结语
《天问》作为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它通过对宇宙、自然、社会的广泛质疑,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哲学精神。尽管许多问题至今仍未有明确答案,但正是这种追问的精神,使《天问》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