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绝意思解释】“绵延不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事物持续不断、没有尽头的状态。它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观、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形象感。
一、含义总结
词语 | 绵延不绝 |
拼音 | mián yán bù jué |
释义 | 形容事物连续不断,没有停止或中断,通常用于描述空间上的延伸或时间上的延续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山川、河流、道路、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 |
近义词 |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无尽无休 |
反义词 | 截断、终止、中断 |
二、详细解释
“绵延不绝”由四个字组成:
- 绵:柔软而长,引申为连续不断;
- 延:延伸、延长;
- 不:表示否定;
- 绝:断绝、停止。
合起来就是“不断延伸、没有尽头”的意思。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性和连贯性,往往带有视觉或情感上的延展感。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自然景观 | 长江水滔滔不绝,绵延不绝地流向东海。 |
历史文化 |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经千年仍生生不息。 |
建筑工程 | 高速公路如一条巨龙,绵延不绝穿过群山。 |
文学表达 | 他的人生经历如同一条河流,绵延不绝,充满波折。 |
四、常见误用提示
1. 与“连绵不断”混淆
“绵延不绝”更强调“没有尽头”,而“连绵不断”侧重“连续不断”,两者语义相近但略有差别。
2. 不宜用于抽象概念
虽然可以用于抽象事物,但需注意搭配得当。例如“思想绵延不绝”虽可理解,但不如“精神绵延不绝”更贴切。
五、总结
“绵延不绝”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常用于描绘自然、文化、历史等领域的持续状态。在写作中恰当使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理解其含义及用法,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