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趣味生活 >

人体经络胆经的位置图(胆经穴位)

2023-12-10 03:18:08 来源: 用户:章瑾艺 

大家好,我是小跳,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人体经络胆经的位置图,胆经穴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颈项,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外踝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绒止于足窍阴,左右共44穴。

  1.瞳子绒

  取法:目外眦外0.5寸,眶骨外侧缘凹陷中。

  刺灸法:向后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远视不明,目翳。

  2.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7寸;可灸。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眼喁斜。

  3.上关

  取法:颧骨上缘,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喁斜,面痛。

  4.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为头维穴与曲鬓穴连线之上1/4与3/4的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齿痛,耳鸣,惊痫。

  5.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齿痛,鼻流浊涕。

  6.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为悬颅穴与曲鬓穴中点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耳鸣,上齿痛。

  7.曲鬓

  取法:耳前方发鬓内,角孙前一横指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口噤。

  8.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上,入发际1.5寸。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呕。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9.天冲

  取法: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0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惊恐。

  10.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为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颈项强痛。

  11.头窍阴

  取法:乳突后上缘,浮白与完骨连线上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目。

  主治:头晕,眩晕,口苦,耳鸣,耳痛。

  12.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痛。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口眼歪斜。

  13.本神

  取法:前发际上0.5寸,督脉旁开3寸处。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熄风镇惊。

  主治: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

  14.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l寸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目眩,外眦疼痛,眼险咽动。

  15.头临泣

  取法: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耳聋,热病。

  16.目窗

  取法:临泣后1寸,头临泣与风池连线卜。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开窍明日,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近视,小儿惊风。

  17.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头临泣与风池的连线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齿痛,唇吻强急。

  18.承灵

  取法:正营后1.5寸,临泣与风池连线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宣肺利鼻,消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多涕,喘息。

  19.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目眩,耳聋,惊悸。

  20.风池

  取法:项后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刺0.5~0.9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热病,感冒。

  21.肩井

  取法:在肩上,大椎与锁骨肩峰及锁骨与肩胛冈两线的中点上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痛,难产,颈项强痛。

  22.渊腋

  取法:侧卧,为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23.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为第四肋间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呕吐,腋肿,肩臂痛。

  24.日月

  取法:乳头下方,期门,肋间隙取穴。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胆,健睥降逆。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吞酸,呃逆。

  25.京门

  取法:侧卧,于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益肾健脾,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水道不利。

  26.带脉

  取法: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胁痛。

  27.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前0.5寸,平脐下3寸。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少腹痛,便秘。

  28.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29.居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侧卧取之。

  刺灸法:直刺0.8~1.4寸;可灸。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痛,瘫疾,少腹痛。

  30.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挫闪腰疼。

  31.风市

  取法;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正点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脚气,下肢麻木。

  32.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 横纹上5寸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33.膝阳关

  取法: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踝上方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用筋挛急,小腿麻木。

  34.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口苦,呕吐。

  35.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

  36.外丘

  取法:在外踝高点上7寸,为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胸胁痛,颈项痛。

  37.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0.5寸,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胫热膝痛。

  38.阳辅

  取法:在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半身不遂。

  39.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脚气,中风。

  40.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中风偏瘫,外踝肿痛。

  41.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为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

  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头痛,目眩,胁肋痛。

  42.地五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小趾伸肌腱内侧。

  刺灸法:直刺0.5~0.7寸;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

  43.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前,为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膝股痛。

  44.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指甲约0.1寸处。

  刺灸法:斜刺或直刺0.1~0.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多梦、热病。

  本经刺灸注意事项:风池穴,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及椎动脉及延髓;肩井,日月,渊腋,辄筋等穴,针刺亦不宜过深,以免刺及内脏;头面部诸穴,一般不宜用直接灸法。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