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趣味生活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翻译(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023-12-02 18:03:10 来源: 用户:沈元毓 

大家好,我是小跳,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翻译,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2、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3、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4、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5、 字词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6、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7、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 鉴:照。

8、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9、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10、 ④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11、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12、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13、 ⑤号:鸣叫、哀号。

14、 译文 一 夜中不能寐, 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15、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 月光照于薄帷 清风吹我襟。

16、 清风吹着衣襟 孤鸿号外野, 孤鸿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17、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 忧思独伤心。

18、 一切都是叫人忧伤的景象 诗歌鉴赏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19、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20、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21、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22、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23、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24、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5、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26、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27、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28、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29、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30、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31、“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32、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33、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34、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35、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36、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37、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38、这是从实景来理解。

39、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40、“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

41、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

42、……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

43、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

44、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

45、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46、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47、 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

48、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

49、“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

50、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

51、“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52、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53、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54、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

55、“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