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趣味生活 >

孟子生于忧患注音版(孟子生于忧患)

2023-05-10 10:24:19 来源: 用户:安有辉 

大家好,小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孟子生于忧患注音版,孟子生于忧患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2、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6、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7、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8、扩展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9、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10、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11、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12、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13、《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14、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15、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16、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17、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18、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19、出处:《孟子·告子下》。

20、原文节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意义: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23、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24、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5、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6、(分两层)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27、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28、2、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9、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0、(分三层)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31、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32、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

3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34、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35、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