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趣味生活 >

子不教父之过后面是什么(子不教父之过)

2022-09-22 02:44:16 来源: 用户:欧青顺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子不教父之过后面是什么,子不教父之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句子错误,应该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翻译: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2、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3、本文出自我们经常说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4、性相近,习相远。

5、苟不教,性乃迁。

6、教之道,贵以专。

7、昔孟母,择邻处。

8、子不学,断机杼。

9、窦燕山,有义方。

10、教五子,名俱扬。

11、养不教,父之过。

12、教不严,师之惰。

13、子不学,非所宜。

14、幼不学,老何为。

15、玉不琢,不成器。

16、人不学,不知义。

17、为人子,方少时。

18、亲师友,习礼仪。

19、香九龄,能温席。

20、孝于亲,所当执。

21、融四岁,能让梨。

22、弟于长,宜先知。

23、首孝悌,次见闻。

24、知某数,识某文......。

25、拓展资料:《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26、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27、《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28、”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29、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30、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3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32、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33、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34、“子不教,父之过。

35、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指生养子女却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36、身为师长只是教育孩子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37、这句话正确的原文应为“养不教,父之过。

38、教不严,师之惰”。

39、该句选自《三字经》,通过短短数语告诫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生而不养是失职,严师出高徒,成才之路上若老师疏忽懈怠,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

40、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教育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分,但为人子女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严于律己,刻苦认真。

41、古时候,有一个强盗,在他偷盗财物的时候,被衙门的捕快捉住了。

42、由于他此前多番偷盗且屡教不改,所以被判了死罪。

43、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44、”捕快到男子家中将他的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抱着男子痛哭。

45、可是让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强盗竟然趁着母子相拥的机会狠狠地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愤恨地对母亲道:“母亲,我好恨啊,小时候我偷拿别人东西,您从来不教训我,反而以为得了便宜沾沾自喜,现在害的我沦为强盗,如今我后悔已来不及。

46、”强盗的例子深深验证了“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47、天下父母,不能因为溺爱孩子,养而不教,这样终会害人害己。

48、拓展知识:《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该书取材典范,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知识点,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

49、”品读《三字经》的同时,了解传统国学、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让人受益匪浅。

50、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51、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52、出处:《三字经》《三字经》部分精选:《三字经》【作者】王应麟 【朝代】宋朝人之初,性本善。

53、性相近,习相远。

54、苟不教,性乃迁。

55、教之道,贵以专。

56、昔孟母,择邻处。

57、子不学,断机杼。

58、窦燕山,有义方。

59、教五子,名俱扬。

60、养不教,父之过。

61、教不严,师之惰。

62、子不学,非所宜。

63、幼不学,老何为。

64、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65、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66、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67、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68、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69、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70、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71、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72、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73、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74、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5、扩展资料:历史背景: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76、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

77、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7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字经》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79、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80、《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8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82、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83、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84、人之初,性本善。

85、性相近,习相远。

86、苟不教,性乃迁。

87、教之道,贵以专。

88、昔孟母,择邻处。

89、子不学,断机杼。

90、窦燕山,有义方。

91、教五子,名俱扬。

92、养不教,父之过。

93、教不严,师之惰。

94、子不学,非所宜。

95、幼不学,老何为。

96、玉不琢,不成器。

97、人不学,不知义。

98、为人子,方少时。

99、亲师友,习礼仪。

100、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101、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102、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103、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104、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105、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106、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107、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108、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109、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110、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111、译成白话文如下:子不教父之过。

112、这句话就是说,你作为父亲,你如果有了子女只管他们的吃穿和日常生活,而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教育,如果子女出现了差错,这就是你作为父亲的失职,作为父亲的过错。

113、教不严师之惰。

114、这句话就是说你作为老师,如果学生你没有教育好,就是你老师的懒惰和你不尽职不尽责。

115、来源于《三字经》。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