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如梦令 李清照乐乐课堂,如梦令 李清照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二、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5、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6、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7、扩展资料一、作品赏析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8、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9、“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10、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11、二、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12、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13、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14、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15、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16、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而且她的作品存世的比较多,所以仅仅以《如梦令》难以区分。
17、事实上,《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名,而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说简单点词牌就代表一个固定的曲子。
18、换句话说,词牌是固定的,全部加起来,大概有八百七十多个,而词是不固定的,所以同样叫《如梦令》其内容和要表达的意识可以完全不同。
19、李清照的《如梦令》简单举两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沉醉不知归路。
2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成白话就是:还记得那次溪边亭中游玩,玩得很尽兴,而且玩到很晚,最后都忘记了回家的道路了,大家乘着夜色调转船头,却迷路了,着急中惊起了一滩鸣鹭。
2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3、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2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昨天夜里雨下得不多,但是风却挺大,喝得酒比较多,好好地睡一觉,也没有解酒,问那个侍女,海棠花咋样了?侍女说:还那样。
25、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时候了。
26、李清照这两首《如梦令》都是以游记为背景写的词,都是以酒、花、小清新为套路,谈不上什么高深的思想,其实就是他早期生活的情趣而已。
27、我个人认为,这两首词就是代表了“文青”本质,属于没啥事乱呻吟那种调调,就像现在的朋友圈,看个大鹅也弄个“好喜欢哦!”,“好漂亮哦!”,“好好玩哦!”,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情调和招人羡慕嫉妒恨而已。
28、 一、回答:李清照《如梦令》有两首,以下分别列出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9、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0、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1、 2、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32、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3、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4、 二、扩展知识: 作品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35、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36、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37、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38、“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9、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40、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1、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42、 2、作品简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43、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44、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45、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46、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47、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48、 3、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49、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50、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51、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52、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53、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54、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
55、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56、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57、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58、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6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6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2、二、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63、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64、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65、扩展资料作品赏析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66、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67、“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68、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69、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7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7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2、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73、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74、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