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

闻河勇
导读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意思是喜怒哀乐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2、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

3、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7、故君子慎其独也。

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9、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1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2、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3、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14、“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15、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16、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17、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18、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19、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20、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1、扩展资料:人物介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22、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23、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24、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25、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26、《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

27、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28、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29、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30、《中庸》出于子思之手。

31、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子思作《中庸》。

32、”以后,汉唐注家也多遵从此说。

33、如郑玄说:“名曰《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34、”唐代的陆德明、孔颖达也同意这一看法。

35、宋代二程、朱熹也是如此,他们都认为子思作《中庸》。

36、近代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子思是《中庸》的作者。

37、如胡适就认为其中虽然加入了后人的某些材料,但该书大体上还是孟子以前的作品。

38、因为从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人生哲学的发展应该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程是从极端的伦常主义、重君权、极端实际的人生哲学到尊崇个人、鼓吹民权和心理的人生哲学的过渡。

39、而《大学》和《中庸》就反映了这个过程。

4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思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41、该句语出战国时期子思《中庸》第一章,选段原文如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4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45、故君子慎其独也。

4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47、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49、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0、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1、白话文释义: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52、“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53、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54、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55、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56、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57、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58、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59、扩展资料《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60、《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61、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62、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3、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64、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65、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66、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67、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68、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

69、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70、你首先要明白这短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

71、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72、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不发也不行,发也不行,(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但如果你发而克制的话,就是和(矛盾的同一性),在矛盾的斗争中把握统一。

73、 这一段话太难理解,不过你可以用排除法、反面思考应该能得出答案。

74、拿来考试的答案是没有了,拿来做下参考什么的还可以。

75、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时的那种平和的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了,但是不会太过,还算平和,不管是喜还是怒或是哀还是乐都不会很夸张很过分,那就是‘和’了。

76、——————————————————————总体来说,就是人有感情是很正常的事,人之本性嘛,但是都不可以太过,陷于其中,是会伤害自己的身体的,对外也不一定对事情有所帮助,有些时候很可能还因此得罪人,适当、合理就好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