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趣味生活 >

企业舆情应对及处置培训心得(企业舆情应对)

2022-08-20 06:52:09 来源: 用户:聂芳寒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企业舆情应对及处置培训心得,企业舆情应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大多数公司都企业舆情的认知有所上升,也知道及时处理企业舆情的重要性。

2、我们整理了企业舆情处理有效的方法,希望可以解答您的问题。

3、  1.做好企业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制度  受互联网特性的影响,企业舆情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避免危机爆发时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我们认为企业舆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做好企业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

4、通过借助一些第三方企业舆情监测软件,可为企业舆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网监测服务,及时发现苗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处置,有效避免危机来临时的自乱阵脚,错失危机处置良机。

5、  2.利用新媒体,发挥媒介宣传作用  面对企业舆情危机,一些企业仍不能主动、及时、权威地发布新闻,引导媒体传播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是用对付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企业舆情事件处理其实并不能够发挥企业媒体资源的作用。

6、在这里我们建议企业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7、  3.建立快速反应的企业舆情应对机制  企业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如果过了黄金24小时后才回复,时效性太差,这个时效在舆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8、一旦企业舆情产生,就很容易扩散到全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9、因此,建议企业可以利用一些专业的企业舆情监测软件,通过设置一些与行业、领域、产品、领导人等标签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实时全网监测,但凡出现了一丝丝的危机苗头快速发布处理进展,及时回复大众的问题,做好问题的解释工作。

10、  4.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完善善后工作  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企业舆情事件结束后,企业舆情应对工作就完成了,其实不然。

11、例如,此前发生的顺丰快递员私拆包裹事件,顺丰虽在前期的应对处理中通过“绝不姑息、纵容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准则的不当行为”的表态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舆论危机,但是事后仅对快递员作出调离岗位处理,不符合部分网友的预想,使得回落的企业舆情再次升温,掀起新一轮舆论风向。

12、第一:在最短时间内,及时表明态度按照危机公关处理的“24小时法则”,企业应在24小时内公布处理结果,如不然,则会造成信息真空,让各种误会和猜测产生。

13、危机公关的传播原则应该是迅速而准确,这就有了两种时间选择: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和危机真相大白的时候。

14、危机发生后,企业要很快地作出自己的判断,给危机事件定性,确定企业公关的原则立场、方案与程序;及时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予以安抚,避免事态的恶化。

15、同时在最快时间内把企业已经掌握的危机概况和企业危机管理举措向新闻媒体做简短说明,阐明企业立场与态度,争取媒体的信任与支持。

16、要避免一个误区:在真相出来之前,尽量避免接见媒体。

17、其实,就是你不接触媒体,媒体也会编出种种理由作推测,国内不少危机风波的升级正是没有及时控制不利信息传播的结果。

18、01:讲究说服技巧,选择可信度高的信源,尽快消除公众的信任危机另外,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企业高层领导人的及时露面,对缓和危机也起着不小的作用,特别在危机尚未恶化之前,作用尤其明显。

19、如1999年中在比利时发生的可口可乐中毒事件的危机公关中,可口可乐公司是派出了以行政总裁华莱士为首的公关团队来应付危机局面的。

20、在新闻发布活动中,高层人物的出面会加强媒体和公众对于企业负责任态度的好感,同时易于及早在危机尚未恶化的情况下作出表态承诺,改变事态发展方向。

21、对于企业来说,管理高层人物的出面,使得危机公关传播的效应更加卓著,对危机处理进程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22、02:统一口径,对外只能发出“一个声音”在危机来临时刻,企业内部很容易会陷入混乱的信息交杂状态,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传播,因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对外传播声音是形势要求的必然结果。

23、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只有经过他所发出的声音才是企业最终决定,才是向新闻媒体公开的内容,其他人决不能够随意代表企业发表意见,只能维护、服从新闻代言人的权威。

24、尤其是面对新闻媒体,一定要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

25、这样,就可以避免危机来临时对外宣传的无序、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驭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

26、03:根据危机进程,精心选择媒体,快速有效地遏制危机媒体选择是企业媒体危机公关的另一个决定成败的细节问题,视事件大小及危机的严重程度,媒体选择也有不同的思路。

27、国际大型企业的抗危机能力一般比国内企业要强,即使危机出现,处理也显得游刃有余。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