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才刚刚开始便酷热难耐,在骄阳炙烤的钢筋水泥森林中,片刻阴凉显得尤为珍贵。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魏科撰文称:“是时候准备好应对一个40℃极端高温的世界了。”他提出,要提高城市的抗热能力和通风能力,其中就包括加速城市水泥和沥青下表面的改造,在城市道路和广场恢复植被和天然地面,改善建筑隔热性能等。
记者在北京城走访时发现,京城各处正在巧妙利用绿地和水景,打造出天然“空调”,为城市抗热、通风,发挥积极作用。
公园绿地
一步一景送来阵阵清凉
“过来,孩子,这边有荷花。”“太好了,爸爸,我过来啦!”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一对父子,走走停停。不远处,是“大暑清荷”——绿心二十四节气林窗之一。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凉风习习
时间接近中午,虽然光照不强,但闷热难当。好在,这片“大暑清荷”,水系缠绕,凉风习习,小荷才露尖尖角。父子俩继续往前,穿过林荫路,就是通蕖码头。在建园文勘过程中,这里发掘出一段2.5公里的运河故道。按照“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设计师们复原运河古韵的同时,还将植被、河流、雨水收集系统汇集于此。
尽管是工作日,运河故道两侧的林荫路,依然时不时走来漫步的游人。有一队大妈,身着统一的鲜艳服装,在林荫路、通蕖码头、通蕖桥边合影留念。大妈们一路欢声笑语,乐在其中,有人说:“这边不热,有风,有水,还挺阴凉。”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而且一步一景,水系点缀其间,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阵阵凉意。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凉风习习
早在2004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就启动了7块城市楔形绿地建设。北京市民能明显感受到城市的“热岛效应”,远郊区延庆、怀柔、门头沟、密云等普遍较为凉爽,而城区和近郊区较为炎热。于是,园林部门就设想通过楔形绿地把城市外围的大环境生态绿地和城市中心区连接起来,为城市中心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凉爽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一转眼,20年过去了,楔形绿地已经从7块增加到9块,北京构建起“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空间结构和指标体系。一屏:山区生态屏障;三环:一道绿隔城市公园、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首都国家公园;五水:拒马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九楔:九条楔形绿色廊道。预计到2035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7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5%、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
据气象部门近年来的数据,相较周边地区,三环到五环之间绿隔城市公园区域平均温度降低0.8℃,五环到六环之间的绿隔郊野公园区域平均温度降低1.4℃。
屋顶花园
裸露屋顶改造增添绿意
天坛公园东侧,隔着天坛路,是以红桥市场为核心的红桥商圈。从最初的红桥农贸市场,到具有民族风格的集贸商厦——红桥市场。北京市民对此处的印象,集中于珠宝和小商品交易。
但在市场5楼,有一处鲜有人知的屋顶花园。乘坐电梯,到达5楼,目前是一个艺术空间,同时也提供餐饮服务。从5楼侧门,走到一片露台,星星点点的绿植之间是玻璃穹顶的星空餐桌,不远处能看见天坛祈年殿。夏季夜晚到此用餐,应是惬意清凉的。
红桥市场5楼的屋顶花园,让裸露屋顶变得阴凉
5楼另一侧,是办公区域,目前不对外开放。与办公区域相连的,就是一座用小桥流水串联起来的屋顶花园。在盛夏正午,从开着空调的室内区域,走到室外的屋顶花园,并没有扑面而来的热浪。在花园的绿色长廊中坐下,藤蔓植物把头顶骄阳挡得严严实实。放眼望向四周的楼宇,还有很多屋顶空地可以利用。
红桥市场5楼的屋顶花园,让裸露屋顶变得阴凉
因为花园无处不在的绿植,让临近的室内区域也更加舒适。高楼大厦喜欢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但一到夏季,幕墙内的人们,就要拉上窗帘遮挡烈日。从红桥市场5楼的室内区域往外看,满眼绿意盎然,不燥不热。
“这个屋顶花园有些历史了,我记得是2006年建成的。”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杜伟宁说,红桥市场的屋顶花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北京颇有影响的既有建筑屋顶绿化改造示范项目。
在屋顶建造花园并不容易,尤其红桥市场建成于1992年,建造之初并未考虑建设屋顶绿化,因此屋顶当时荷载仅为150公斤/平方米。工程师们结合红桥市场屋顶结构和荷载状况,确定了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小型乔、灌木为主,结合草坪地被植物的种植设计方案。共选用小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36种(含品种),其中小乔木25株,花灌木94株,宿根花卉、色带及地被植物148平方米,佛甲草250平方米,冷季型草610平方米。
有数据显示,裸露水泥屋顶表面年最大温差能达到约58.2℃,而经过绿化后的屋顶表面年最大温差仅在约29.2℃。除了降温,屋顶绿化还能起到节流雨水、固碳释氧、滞尘等作用。
杜伟宁说,在盛夏,屋顶绿化后室温比未绿化前室温平均降低3℃到5℃。在北京,海淀、东城、朝阳、西城屋顶绿化力度较大。以东城区为例,区委党校、区卫生与计划生育监督所、东直门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目前的屋顶绿化养护较好,效果不错。
社区园林
水景改造实现降温增湿
天赐良园小区三期,有一个环湖中心花园,在夏季早晨,小区里的居民,喜欢到此健身、遛弯、纳凉。
湖中荷花开得正好,不时有蜻蜓、蝴蝶在花间翻飞。湖上还有两座小岛,一座叫“消闲岛”,顾名思义,为居民消遣休闲所用;另一座叫“鸽子岛”,供鸽子等小动物栖息。老人打太极、孩子追逐蝴蝶、有空闲的年轻人拿出手机拍照,大家都能在湖边找到兴趣所在。小区是2000年左右落成的,中心花园目前的状态很好。但在责任规划师介入之前,这里处于接近荒废的状态。
经过重新改造的中心花园,为天赐良园小区带来清凉
2021年,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分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李晓楠,作为责任规划师,参与了天赐良园社区中心花园改造。
“这个社区的底子很好,尤其中心花园的水景很难得,即便在一些高端社区,也很难有这么大面积的水景。”李晓楠刚接手时,开发商留下的湖面,已经因为长期没有维护,变成了臭水塘。居民们很珍惜这块湖面,还自己动手对湖上两个小型人工岛进行了简单改造。一个用闲置家具装点,成了“消闲岛”;一个养起了鸽子和大鹅,成了“鸽子岛”。但整个中心花园,还是有些脏乱差。
在邀请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规划之后,对这片中心花园区域的改造开始了。首先,对湖面环境进行治理,清空淤泥和垃圾,更新过滤设备。然后,规划师又带领居民种植荷花、芦苇以及能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湖面治理完毕后,沿湖岸边的树木也进行了重新规整,“消闲岛”和“鸽子岛”精细翻新,整个中心花园焕然一新。
“中心花园改造,对小区整体环境提升有很大帮助,其中有一项作用,就是在夏季降温增湿。”
李晓楠说,三期的中心花园改造完成后,他们又在第二年对二期闲置景观进行了改造。二期最初也规划了一处水景,后因缺乏养护而干涸。规划师利用水景留下的下沉空间,铺装蓝色塑胶地面,整理树木,让干涸的水景,焕发新生,成为“碧谷会客厅”。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李晓楠,对夏天胡同里的树荫、蝉鸣记忆犹新,他也从中汲取了古老的设计规划智慧。“对小区整体环境的维护,是居民、社区、物业和我们规划师共同的责任,达成共建、共享、共治的长效机制,才能让大家长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