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凿壁偷光的典故讲述了谁勤奋苦读的故事,凿壁偷光的典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2、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4、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5、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6、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7、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8、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9、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10、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11、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12、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13、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14、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15、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16、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7、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8、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
19、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20、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21、 白话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22、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23、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24、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25、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26、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27、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28、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29、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30、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31、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32、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33、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34、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35、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6、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
37、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