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生活资讯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今大道既隐)

2022-09-30 02:24:28 来源: 用户:昌先博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今大道既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2、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3、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4、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5、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6、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7、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8、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9、是谓小康。

10、白话释义: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11、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12、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13、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14、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15、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16、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17、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18、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19、此文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20、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21、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22、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23、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24、《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25、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

26、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27、《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28、《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29、文章赏析:和反王权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则是歌颂王权的,也惟其有歌颂王权的小康思想的掩护,反王权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为思想才不致被历代王权所取缔。

30、儒家的小康思想与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编。

31、文章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32、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33、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34、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35、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36、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37、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38、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39、”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景象,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

40、在这里,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天下为公”的响亮口号改成了“天下为家”。

41、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

42、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

43、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

44、”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

45、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一是礼,一是义。

46、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47、”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服务的。

48、有权力的人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无上,这就是“礼”。

49、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所以要“城郭沟池以为固”。

50、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就是因为它是世袭的,没有民众基础的,受到人们反对的。

51、礼、义的本质从反面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

52、今大道既隐”选自《礼记 礼运》。

53、释义:大道已经消逝了。

54、原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5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5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59、是谓大同。

60、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6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62、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6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64、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65、是谓小康。

66、”翻译: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当政的时期,我孔丘未能赶得上,但我有志于此。

67、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选拔贤能之人当政,相互讲究信用,建立和睦关系。

68、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

69、使老年人得到赡养,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年人得到抚养,鳏寡孤独者及身体残疾之人皆得供养,男子有正当职业,女人都适时出嫁。

70、爱护财货却不必藏于身边;能竭尽其力却不必为自己。

71、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偷窃作乱无人去做,所以出外可以不关闭大门。

72、这称为大同世界。

73、今天大道衰微不显,天下为一家私有,各人只亲近自己的亲人,只慈爱自己的儿子,挣财出力只为自己,天子诸侯世袭认为理所当然,建城郭挖沟池用以保护自己,将礼制仁义作为纲纪,用以摆正君臣关系,纯厚父子关系,使兄弟和睦,夫妇和谐,并以此设立制度,划分田里,尊重勇敢有智之人,将功劳归于自己。

74、所以阴谋由此而生,战争由此而兴。

75、夏禹、商汤、周文王、周公是由此而出现的杰出人物。

76、这六位君子,无不谨守礼制。

77、以此显扬仁义,成全信用,暴露过失,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民众昭示伦常。

78、如有违反礼制者,当官者被罢职,民众把他看作祸殃。

79、这称为小康世界。

80、”扩展资料:赏析《礼运》的作者对小康社会是名褒实贬的。

81、针砭之一,公开指出小康的前提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82、丧失了“大道”而以天下为家的社会,自然不是理想的社会。

83、针砭之二,这个在家天下统治下的小康社会是个人各为己,自私自利,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社会,而这些自私自利的不良思想和矛盾斗争的复杂关系都是因为“大人世及”引起的。

84、针砭之三,这样的小康在漫长的三代仅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人才差可达到,实际上在“谋用是作”的环境里是无法达到的。

85、打开人类历史,见到的尽是“在势者去,众以为殃”的可怕事实。

86、为了权力和财富的争夺,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兄弟相残,叔侄相害者更有之。

87、就以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年代为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88、”至于遭殃的民众,就没有人统计,也无法统计了。

89、所以,《礼运》的作者描述小康,表面上在歌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盛德,实际上是在抵制天下为家的“大人世及”制度,旁及这种制度下形成的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

9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道既隐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9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92、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93、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94、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95、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96、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97、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98、是谓小康。

99、释文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100、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101、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102、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103、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104、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105、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106、如果有不这样做的,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107、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108、词语注解1.大道既隐:大道已经消逝了。

109、2.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110、3.睦:使......和睦。

111、4.纪:纲纪,准则。

112、5.知:通“智”。

113、6.著:明,说明,彰显。

114、以著其义:揭露。

115、7.势:权势。

116、8.常:常规9.执:职位。

117、10.谓:叫作。

118、出处原文选自《礼记 礼运》《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119、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

120、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2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22、男有分,女有归。

12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2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5、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126、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127、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128、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129、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130、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131、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132、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133、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34、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35、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136、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137、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138、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139、是谓小康。

140、白话释义: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141、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142、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143、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144、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145、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146、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147、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148、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149、此文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150、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151、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152、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153、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154、《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155、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

156、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157、《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158、《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159、文章赏析:和反王权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则是歌颂王权的,也惟其有歌颂王权的小康思想的掩护,反王权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为思想才不致被历代王权所取缔。

160、儒家的小康思想与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编。

161、文章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162、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163、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64、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165、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166、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167、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168、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69、”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景象,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

170、在这里,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天下为公”的响亮口号改成了“天下为家”。

171、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

172、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

173、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

174、”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

175、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一是礼,一是义。

176、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77、”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服务的。

178、有权力的人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无上,这就是“礼”。

179、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所以要“城郭沟池以为固”。

180、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就是因为它是世袭的,没有民众基础的,受到人们反对的。

181、礼、义的本质从反面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

182、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183、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184、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18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86、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187、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188、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189、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190、是谓小康。

191、白话释义: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192、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193、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194、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195、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196、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197、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

198、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

199、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200、此文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201、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202、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203、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204、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205、《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206、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

207、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208、《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209、《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210、文章赏析:和反王权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则是歌颂王权的,也惟其有歌颂王权的小康思想的掩护,反王权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为思想才不致被历代王权所取缔。

211、儒家的小康思想与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编。

212、文章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213、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214、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21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216、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217、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218、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219、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220、”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景象,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

221、在这里,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天下为公”的响亮口号改成了“天下为家”。

222、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

223、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

224、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

225、”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

226、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一是礼,一是义。

227、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228、”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服务的。

229、有权力的人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无上,这就是“礼”。

230、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所以要“城郭沟池以为固”。

231、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就是因为它是世袭的,没有民众基础的,受到人们反对的。

232、礼、义的本质从反面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