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生活资讯 >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心静则明)

2022-09-15 13:16:31 来源: 用户:季馥启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心静则明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2、〔述论〕有师徒三人,见一幡迎风飘动,一徒弟说:“风未动而幡自动”。

3、另一徒弟则说:“非风动,是幡动”。

4、二人争执不下,师父却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乃汝心动也。

5、”这则论禅的故事,尽管过于唯心是论,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在人们认识、判断事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同样一幅画、一首诗、一部作品,之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千古仍无定评,就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心)不能千人一面、“万众一心”。

7、人心如一汪泓水,倘若风来兴波,风至而皱,映物则变其形,照人则失其真;倘若浑浊不堪,则既不能自照,又不能映物鉴人。

8、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心的作用,认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管子·心术上》),“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傅子·正心》)。

9、这里所说的“君”、“主”、“天君”等,就是指人心是人的主宰。

10、心正则言善行端,心邪则举措乖张。

11、有鉴于此,古人极为讲求“格心中之非”。

12、认为人们之所以追名逐利,贪图淫逸、陷入奢靡,就是因为心中存有情欲爱恋的牵累,受拜物崇名的羁绊。

13、因此,抛弃物累,扫荡名利,澄澈心源,使心归于清静,才能修身养性,正己正人。

14、人在认识、判断、裁夺事物时,之所以不能不偏不移、公正平和、穷究物理,除了识虑因素,往往都是因为有个人的利害关系掺杂其中。

15、取此舍彼,是此非彼,常常不能追溯事物本源,廓清物理真相。

16、是因为取此是此,可能于己有益,舍彼非彼可能于己有利,所以,不能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处理问题。

17、以至于导致纷争,加深矛盾,引发暴虐,给他人、群体、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甚至悲剧。

18、一言以蔽之,不惜扭曲真相,甚至颠倒黑白,以求一己之私,乃是心有私欲邪念的缘故。

19、相反,心境清清者,不求虚名,不图财货,无欲则刚。

20、如此,则可清洁廉明,秉公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1、心静又如水止,不为物欲的诱惑而生害人之意,不为虚名之光晕而损己之德。

22、因此说,心境清,自然品格高尚,也自然能够使自己的心性处于“自为”“自由”的状态。

23、君子“忧道不忧贫”、“有欲而不贪”、“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24、内心高洁、品德高尚的人,并不是泥塑木偶,本来也有所欲望,有所渴求。

25、但“君子圣达而谋大”,其言谈举止总是自觉地规范于“道”“理”“节”;而“小人”则总是不顾践踏他人的大利而成全一己之小利,这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所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