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生活资讯 >

嗟尚是什么意思(朝廷深所嗟尚什么意思)

2022-08-26 17:56:15 来源: 用户:何蕊力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嗟尚是什么意思,朝廷深所嗟尚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翻译陆印,字云驹。

2、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

3、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所欣赏,邢邵又同坠生的父亲陆子彰交往,曾对王堑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想要为群拜纪可以吗?”从此名声与曰俱增,学识渊博的儒士,尤其推崇赞许。

4、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

5、从梁、魏友好,每年相互派使者,陆生每每兼任宴请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旧上赋诗,陆印一定先完成,虽然不能全都精巧,却以敏捷迅速见称。

6、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

7、因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

8、韶令以原来的官职起用。

9、文襄当时镇守邺,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登门宽慰勉励他。

10、陆印母是魏上卢公圭,当初封于蓝田,是显贵的妇人,很有志节。

11、陆印兄弟六人,全是公主所生。

12、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

13、”公主教训诸子,都遵循规范和道理,虽然创伤巨大悲痛深重,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度,也是母亲的教训啊。

14、陆印兄弟相跟着在墓侧结庐,背土成坟,朝廷非常赞赏,发布诏令加以褒扬,改他们所住的里为孝终里。

15、服丧完毕应当承袭官爵,却不忍心继承侯爵。

16、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印的才干,文宣当面授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

17、上洛王思宗任清都尹,召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

18、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毁形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

19、又感风疾。

20、第五弟陆搏得病临终前,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如此,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之曰,一定不能让大哥知道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响彻,使他感伤悲痛。

21、”家裹人到临葬之时,才告诉他。

22、陆印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

23、陆印自从在朝,忠厚谨慎处事严格,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

24、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谧号为文。

25、所著文章十四卷,刊行于世。

26、齐的郊庙诸歌,大多为陆印所作。

27、二、原文陆卬,字云驹。

28、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

29、善属文,甚为河间邢邵所赏。

30、邵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群拜纪可乎?”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搢绅,尤所推许。

31、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太子洗马。

32、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

33、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

34、除中书侍郎,修国史。

35、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

36、诏以本官起。

37、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38、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

39、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

40、故邢邵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

41、”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

42、卬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里为孝终里。

43、服竟当袭,不忍嗣侯。

44、天保初,常山王荐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

45、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

46、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

47、又感风疾。

48、第五弟抟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尫病如此,性至慈爱,抟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

49、”家人至于祖载,方始告之。

50、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

51、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

52、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文。

53、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

54、齐之效庙诸歌,多卬所制。

55、三、出处唐代李百药《北齐书》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

56、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57、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

58、二、作品赏析《北齐书》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

59、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杜洛周、葛荣、韩木兰、柴览、卢仲延、田龙、潘集、李延孙、张俭、路绍遵、刘盘陀、杜灵椿、陈暄、郑子饶等数次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

60、这些记载虽稍简略,却是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

61、三、作者简介李百药(565年-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史学家。

62、李百药父亲李德林是北齐的史臣,参与撰“国史”;后来也是隋朝名臣,奉诏继续撰《齐史》。

63、隋文帝时李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

64、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

65、唐朝以后,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

66、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

6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齐书陆印,字云驹。

68、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

69、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所欣赏,邢邵又同坠生的父亲陆子彰交往,曾对王堑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想要为群拜纪可以吗?”从此名声与曰俱增,学识渊博的儒士,尤其推崇赞许。

70、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

71、从梁、魏友好,每年相互派使者,陆生每每兼任宴请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旧上赋诗,陆印一定先完成,虽然不能全都精巧,却以敏捷迅速见称。

72、    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

73、因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

74、韶令以原来的官职起用。

75、文襄当时镇守邺,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登门宽慰勉励他。

76、陆印母是魏上卢公圭,当初封于蓝田,是显贵的妇人,很有志节。

77、陆印兄弟六人,全是公主所生。

78、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

79、”公主教训诸子,都遵循规范和道理,虽然创伤巨大悲痛深重,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度,也是母亲的教训啊。

80、陆印兄弟相跟着在墓侧结庐,背土成坟,朝廷非常赞赏,发布诏令加以褒扬,改他们所住的里为孝终里。

81、服丧完毕应当承袭官爵,却不忍心继承侯爵。

82、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印的才干,文宣当面授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

83、上洛王思宗任清都尹,召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

84、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毁形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

85、又感风疾。

86、第五弟陆搏得病临终前,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如此,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之曰,一定不能让大哥知道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响彻,使他感伤悲痛。

87、”家裹人到临葬之时,才告诉他。

88、陆印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

89、陆印自从在朝,忠厚谨慎处事严格,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

90、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谧号为文。

91、所著文章十四卷,刊行于世。

92、齐的郊庙诸歌,大多为陆印所作。

93、第三十五卷  补列传第二十七[一]裴让之弟诹之 讞之 皇甫和 李构 张宴之 陆卬 王松年 刘禕  裴让之,字士礼。

94、年十六丧父,殆不胜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

95、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

96、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

97、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98、  让之少好学,有文俊辩,早得声誉。

99、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

100、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

101、」为太原公开府记室。

102、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

103、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

104、」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105、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

106、神武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107、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行而求道耳。

108、」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

109、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後兼散骑常侍聘梁。

110、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

111、」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112、  齐受禅,静帝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

113、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

114、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

115、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企闻善政。

116、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盗贼清靖。

117、期月之期,翻然更速。

118、」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

119、计赃依律不至死。

120、让之以其乱法,杀之。

121、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案之。

122、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

123、」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

124、」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耶!」於是无敢言者。

125、事奏,竟赐死於家。

126、让之次弟诹之。

127、  诹之,字士正,少好儒学,释褐太学博士。

128、尝从常景借书百卷,十许日便返。

129、景疑其不能读,每卷策问,应答无遗。

130、景叹曰:「应奉五行俱下,祢衡一览便记,今复见之于裴生矣。

131、」杨愔阖门改葬,托诹之顿作十馀墓志,[二]文皆可观。

132、让之、诹之及皇甫和弟亮并知名於洛下,时人语曰:「诹胜於让,和不如亮。

133、」司空高干致书曰:「相屈为户曹参军。

134、」诹之复书不受署。

135、沛王开大司马府,辟为记室。

136、迁邺後,诹之留在河南,西魏领军独孤信入据金墉,以诹之为开府属,号曰「洛阳遗彦。

137、」信败,诹之居南山,洛州刺史王元轨召为中从事。

138、西师忽至,寻退,遂随西师入关。

139、周文帝以为大行台仓曹郎中,卒。

140、赠徐州刺史。

141、  讞之,字士平,七岁便勤学,早知名。

142、累迁司徒主簿。

143、杨愔每称叹云:「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144、」讞之虽年少,不妄交游,唯与陇西辛术、赵郡李绘、顿丘李构、清河崔瞻为忘年之友。

145、昭帝梓宫将还邺,转仪曹郎,尤悉历代故事、仪注,丧礼皆能裁正。

146、为永昌太守,客旅过郡,出私财供给,人间所无,预代下出,为吏人所怀。

147、[三]齐亡仕周,卒伊川太守。

148、  皇甫和,字长谐,安定朝那人,其先因官寓居汉中。

149、祖澄,南齐秦、梁二州刺史。

150、父徽,字子玄,梁安定、略阳二郡守。

151、魏正始二年,随其妻父夏侯道迁入魏,道迁别上勋书,欲以徽为元谋。

152、徽曰:「创谋之始,本不关预,虽贪荣赏,内愧於心。

153、」遂拒而不许。

154、梁州刺史羊灵佑重其敦实,表为征虏府司马,卒。

155、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有礼则,亲授以经书。

156、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宗亲吉凶,多相谘访。

157、卒于济阴太守。

158、  李构,字祖基,黎阳人。

159、祖平,魏尚书仆射。

160、构少以方正见称,释褐开府参军,累迁谯州刺史,卒。

161、  构从父弟庶,魏大司农谐子。

162、方雅好学,风流规检,甚有家风。

163、稍迁临漳令。

164、魏书出,庶与卢斐、王松年等讼其不平,并系狱。

165、魏收书王慧龙自云太原人,又言王琼不善事;卢同附卢玄传;李平为陈留人,云其家贫贱。

166、故斐等致讼,语杨愔云:「魏收合诛。

167、」愔党助魏收,遂白显祖罪斐等,并□头鞭二百。

168、庶死於临漳狱中,庶兄岳痛之,终身不历临漳县门。

169、  张宴之,字熙德。

170、幼孤有至性,为母郑氏教诲,动依礼典。

171、从尒朱荣平元颢,赐爵武成子,累迁尚书二千石郎中。

172、高岳征颍川,复以为都督中兵参军兼记室。

173、宴之文士,兼有武干,每与岳帷帐之谋,又常以短兵接刃,亲获首级,深为岳所嗟赏。

174、天保初,文宣为高阳王纳宴之女为妃,令赴晋阳成礼。

175、宴之後园陪燕,坐客皆赋诗。

176、宴之诗云:「天下有道,主明臣直,虽休勿休,永贻世则。

177、」文宣笑曰:「得卿箴讽,深以慰怀。

178、」後行北徐州事,寻即真,为吏人所爱。

179、御史崔子武督察州郡,至北徐州,无所案劾,唯得百姓所制清德颂数篇。

180、乃叹曰:「本求罪状,遂闻颂声。

181、」迁兖州刺史,未拜,卒。

182、赠齐州刺史。

183、  陆卬,字云驹。

184、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书,五经多通大义。

185、善属文,甚为河间邢卲所赏。

186、卲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拜纪可乎?」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搢绅,尤所推许。

187、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四]以本职兼太子洗马。

188、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五]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

189、  除中书侍郎,修国史。

190、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

191、诏以本官起。

192、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193、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

194、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

195、故邢卲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

196、」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虽创巨痛深,出於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

197、卬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裏为孝终裏。

198、服竟当袭,不忍嗣侯。

199、  天保初,常山王荐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

200、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

201、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

202、又感风疾。

203、第五弟搏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

204、」家人至於祖载,方始告之。

205、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

206、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

207、赠□将军、青州刺史,諡曰文。

208、所著文章十四卷,行於世。

209、齐之郊庙诸歌,多卬所制。

210、子乂嗣,袭爵始平侯。

211、  王松年,少知名。

212、文襄临并州,辟为主簿,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副李纬使梁。

213、还,历位尚书郎中。

214、魏收撰魏书成,松年有谤言,文宣怒,禁止之,仍加杖罚。

215、岁馀得免,除临漳令,迁司马、别驾、本州大中正。

216、孝昭擢拜给事黄门侍郎。

217、帝每赐坐,与论政事,甚善之。

218、孝昭崩,松年驰驿至邺都宣遗诏,发言涕泗,迄于宣罢,容色无改,辞吐谐韵。

219、宣讫,号恸自绝於地,百官莫不感恸。

220、还晋阳,兼侍中,护梓宫还邺。

221、诸旧臣避形□,无敢尽哀,唯松年哭甚流涕,朝士咸恐。

222、武成虽忿松年恋旧情切,亦雅重之。

223、以本官加散骑常侍,食高邑县干,[六]参定律令,前後大事多委焉。

224、兼御史中丞。

225、发晋阳之邺,在道遇疾卒。

226、赠吏部尚书、并州刺史,諡曰平。

227、第三子卲,最知名。

228、  刘禕,字彦英,彭城人。

229、父世明,魏兖州刺史。

230、禕性弘裕,有威重,容止可观,虽昵友密交,朝夕游处,莫不加敬。

231、好学,善三礼,吉凶仪制,尤所留心。

232、魏孝昌中,释巾太学博士。

233、累迁雎州刺史,边人服其威信,甚得疆埸之和。

234、世宗辅政,降书褒□,云:「以卿家世忠纯,奕代冠冕。

235、贤弟贤子,并与吾共事,怀抱相托,亦自依然。

236、宜勖心力,以副所委,莫虑不富贵。

237、」秩满,径归乡里侍父疾,竟不入朝。

238、父丧,沉顿累年,非杖不起。

239、世宗致辟,禕称疾不动。

240、五子,璿、、璞、瑗、瓒,并有志节,为世所称。

241、[七]校勘记[一] 北齐书卷三十五 按此卷原缺,宋本、三朝本及南本卷末有宋人校语云:「此卷与北史同。

242、」按李构传□籍贯历官与北史卷四三本传不同,且称齐帝庙号;刘禕北史无传。

243、此二传当是据高氏小史之类的史钞补。

244、其他各传出于北史,字句也偶有异同。

245、[二] 杨愔阖门改葬托诹之顿作十馀墓志 三朝本、百衲本无「改」字,「托」作「讫」。

246、按志石置於墓穴,岂有葬讫而作志之理。

247、今从南北等本。

248、[三] 人间所无预代下出为吏人所怀 诸本及北史卷三八「人间所无,预代下出」作「民间无所预,代去北史作下日」。

249、三朝本如上摘句,册府卷六八八八二○四页作「人间所无,预代下民所出」。

250、按这裏美化封建官吏,□事虚伪,已不待论。

251、三朝本和册府说他暂时代垫,则以後仍要徵收,若如他本及北史,说成「民间无所预」,去事实更远。

252、今从三朝本。

253、[四] 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 诸本「侍郎」作「郎中」,北史卷二八陆卬传作「侍郎」。

254、按中书省无郎中。

255、御览卷六○○二七○一页引三国典略称「高澄嗣渤海王,闻谢挺、徐陵来聘,遣中书侍郎陆昂于滑台迎劳」,时间亦相当。

256、知北史是,今据改。

257、下云「除中书侍郎」,乃是正除,非重复。

258、[五] 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 北史卷二八、册府卷八五○一○一一二页无「帝」字。

259、御览卷六○○二七○一页引三国典略亦无。

260、按上文说的是陆卬接待梁使,所云赋诗即在此种宴会上,「帝」字疑衍。

261、[六] 食高邑县干 诸本「干」作「侯」。

262、按「食干」是北齐制度,屡见本书和北史,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也有纪载。

263、「侯」应称「封」,从无食某县侯的纪载。

264、今据北史卷三五王松年传改。

265、[七] 五子璿璞瑗瓒并有志节为世所称 御览卷三七九一七五二页引北齐书云:「刘禕五子,并有志行,为世所称。

266、璿字祖玉,聪敏机悟,美姿仪,为其舅北海王昕所爱。

267、顾座曰:『可谓珠玉在傍,觉我质秽』。

268、」按册府卷八八三一○四六二页也有这一段,只是误以为刘禕,作「刘禕聪敏机悟」云云,下全同御览。

269、此段文字为北齐书刘禕传佚文无疑。

270、原文当详刘璿始末,五子也必不止□璿一人。

271、 =望采纳= =望采纳=。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