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生活 > 生活资讯 >

苗族蜡染(苗族蜡染)

2022-08-12 14:08:13 来源: 用户:翟时富 

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苗族蜡染,苗族蜡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苗族蜡染在图案题材卜独具特色,并将内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体。

2、苗族蜡染的图案题材可分为七大类。

3、1.蝴蝶纹蝴蝶纹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中的《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的故事。

4、故事讲述了苗族起源:枫树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谈情说爱,生下12个蛋,由鹤宇鸟孵化,生出万物——雷公、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等,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人类,即苗族的祖先姜央。

5、这就是传说中的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的故事,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

6、在苗族神话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

7、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特别流行的纹样。

8、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既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

9、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

10、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11、这个传说影响深远,不仅形成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而且使蜡染艺术表现紧密地与其崇拜相融合。

12、可见,苗族蜡染中的蝴蝶图案,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13、2.鱼鸟纹苗族蜡染图案中的鱼鸟纹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命力的美的纹样。

14、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

15、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

16、这种图案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

17、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男女平等共同负起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的使命,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内涵着生殖崇拜,造型上是很有特色的图案。

18、蜡染中大量使用鱼的图案,更多是出于心理的期盼与生命繁衍的需求。

19、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便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就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

20、来历经演变,又出现了其他的吉祥寓意。

21、汉族的“鲤鱼跳龙门”图案象征显达高升,“鱼莲”图案象征“年年有余”。

22、而贵州少数民族对鱼纹的理解却更多地保留了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

23、如“子孙像鱼崽一样多”的比喻,在苗族民歌中屡有出现。

24、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鱼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其寓意均在祈求子孙繁衍。

25、蜡染中出现的鱼纹大都躯体肥硕,有的鱼腹内有小鱼,有的鱼腹内有鱼子似的繁密斑点,有的索性将鱼鳞画作鱼子,这些都传达出原始生殖崇拜的信息。

26、蜡染中出现的许多鸟纹,同样也是出于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

27、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28、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

29、与蝴蝶传说相连的是古歌中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鹤宇鸟孵化的。

30、孵化出的万物中就有苗族的祖先姜央。

31、因此,鸟对于苗族是有恩的。

32、岛还町能是苗族先民中某些氏族的图腾。

33、《山海经-神异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人,名欢头……敢头人面鸟喙,有冀,食海中鱼,杖冀而行。

34、”类似的记述在古籍中还有一些。

35、“欢头“叉怍“欢兜”,相传为苗族先民的首领。

36、这些鸟纹有的如实摹拟,有的想象变形。

37、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能确认其名;有的则只具有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

38、它们多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啭,或窃窃私语,或比嚣而飞,或背靠背像吵架的样子,生动极了,类似人粪生活的写照。

39、3.龙纹龙在苗族意识里,向来就是造福人类的吉祥物。

40、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极有特色,其外形和内涵与汉族地区的龙纹截然不同。

41、龙是中国的原始圈腾。

42、汉族白秦、汉以来便以龙为尊,龙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龙纹逐渐演变为头角峥嵘、尖爪利牙的威武形象。

4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却大异其趣,表现为稚拙天真,憨态可掬,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苗族对龙敬而不畏,苗族的龙丝毫不像汉族的龙那么神气十足,张牙舞爪。

44、苗族蜡染的龙没有固定的模式,千变万化,有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形等,因此,苗族就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盘龙、鱼尾龙、水龙等,榕江苗族蜡染中的龙纹既像蛇,又像蚕。

45、龙的形态或飞,或曲、或伸,变化自如。

46、有专家认为龙纹的内涵除了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外,还有祈求纳福迎祥、消灾免祸之意。

47、4.旋涡纹苗族蜡染中的旋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衣背、衣袖、被面卜,这是苗族象征团结和占祥的传统纹样。

48、苗族人民热爱人自然,他们看到激流中的旋涡,圆满急转,感到很美并有一种兴旺吉利的感觉,于是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美的纹样。

49、旋涡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已出现,那是先民们对自然水纹的摹拟。

50、这种图案后来在汉族工艺品中鲜有出现,却在贵州的民间蜡染中较为常见。

51、在视觉形式上,这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蜡染几何形纹样,在内容含义上,也是一种说法最多样的纹样。

52、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缅怀苗族祖先长途迁徙,跋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留下的旋涡印记,第二种说法是,杀牛祭祖时记录牛头上的旋涡纹,因为它是祖先的象征。

53、第三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生了病,母亲从山上采回一些郎蕨革的嫩苔,将这种草药给姑娘吃后,其病便好了。

54、为了永不忘记这棵救命草,就按照它的样子画在服装上作装饰。

55、5.花草植物纹苗族蜡染中表现植物的图案不仅很多,而且与汉人植物图案有很大的区别。

56、其植物图案,不像汉族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在蜡染巾也时有出现),更多见的是山问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养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提炼为几何形纹。

57、这些植物题材在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她们从中获得美感,通过想象加工,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画面。

58、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梨花纹,全世界没有像丹寨苗族这么丰富而多彩的。

59、相传苗族的先祖在迁徙途中,曾经到过一处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开。

60、在长期迁徙中的先祖耗尽精血,差一点儿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忽然看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美惑。

61、另一个传说是,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迂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都描绘在衣裙匕,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

62、还有一种传说,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长,梨花纹也是苗娃的吉祥图案。

63、相传蕨草曾治愈过苗族妇女的病,故蕨草也成为蜡染纹样。

64、6.铜鼓纹铜鼓是苗族文化特征之一,因此铜鼓上的古老图案往往是苗族蜡染传统图案的来源,铜鼓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

65、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经常使用铜鼓,对铜鼓的尊重,对铜鼓图案的再现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

66、宋代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

67、”因此,苗族蜡染取材于铜鼓上的图案,也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68、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缂僚有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

69、”苗族蜡染‘的铜鼓图案,在传承延续中虽有变化,但铜鼓的中心花纹在蜡染中还是非常典型、突出的。

70、中心花纹,实际上就是辐射光芒的太阳纹。

71、7.星辰山川纹这里所说的星辰山川图案,已经不是客观的天上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丁,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化后图案与形象的组合。

72、这些图案既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还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73、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古代曾经历过背井离乡的大迁徙,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壮经历,苗族人民不仅刻骨铭心,传说还用图案记录与反映了历史上的迁徙事件。

74、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

75、长久传承这类图案的苗族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这种图案与组织,表现的是故七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历,如百褶裙上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空白表示田野。

76、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江裙”。

77、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 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78、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作品和蜡染旅游工艺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79、苗族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纹绣”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就已经掌握了染、织、绣的技能。

80、在苗族中,有关蜡染起源的传说就有两种。

81、一是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战斗、蚩尤被俘并处以极刑的故事,由此产生了“枫液作防染剂”的染法。

82、二是苗族中流传着蜡染“最早是对铜鼓上的纹样的摹取。

83、做法是将布蒙在铜鼓上,用蜡在布上来回摩擦,再经过染,铜鼓上的纹样就转移到了布卜,这种做法有点像制拓片。

84、稍后又改用木板镂空来摹取铜鼓纹样,然后把木板放到白布上,将蜡液倒进镂空的图案中再进行靛染,这种方法类似于在衣服上印字。

85、蜡染后来才变成使用铜片制成的蜡刀沾上熔化的蜡液直接在布上绘制。

86、这种方法把蜡染从复制变成了创作,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自身的优势,体现出蜡染的材质美,因而,这种制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87、四川、贵州、云南地区的苗族蜡染,常简称为川黔滇苗族蜡染,将其融为一体研究,可能是因为有其共性的特征。

88、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使用蜡染十分普遍,衣、裙、围腰以及其他棉织生活用品,几乎都有蜡染制品。

89、这种现象与苗族崇尚蜡染有关,她们以拥有多而精美的蜡染品为富为德为美,许多支系不仅在祭祖、婚丧、节日等重大场合都以蜡染为饰,而且生活中也离不开小巧精致的蜡染品。

90、川黔滇苗族蜡染,用一种特制的蜡刀点蜡,以蜂蜡熔汁绘花于白布上,染色后取出煮干水中,蜡去则花现。

91、制作方法是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再将蜂蜡置于小锅中,加温升到60~70C时,蜡熔化为液状,即以铜蜡月蘸蜡汁画在_布上。

92、有经验者完垒凭自己的观察以定温度,而初学蜡绘者,不易凭观察以定温度,只好将画布置于膝上,凭皮肤的感觉以判断温缱是否适宜。

93、苗族妇女蜡绘,一般小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对称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

94、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95、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熔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

96、在苗族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丹寨、黄平、安顺、榕江苗族的蜡染。

97、丹寨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面积大的较多,纹样一般是动植物的变形,多以变彤的花鸟鱼虫为主体,显得既抽象叉不失具象。

98、丹寨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做被面、垫单、帐沿和包袱布等以及民俗活动中。

99、丹寨苗族祭祖时,要穿特制的蜡染衣,叫“祭祖衣”。

100、在13年举行一次的祭祖节——牯脏节上,蠡家要挑起数丈长的皤,其上装饰着蜡染的纹样,多为龙纹,它向人们昭示了苗族的龙图腾崇拜。

101、苗族的龙纹与汉旗不同,苗龙无尖利的爪和牙,形式优美,观之可亲。

102、黄平苗族蜡染工整、细密、精致,构图严谨,一般面积较小。

103、纹样是由经过高度程式化处理的动植物纹和几何纹相互穿插而成,除用于服饰外,人们还拿它做书包、枕巾.盖篮布和手巾等。

104、安顺苗族蜡染多用几何图形,精上细作。

105、榕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十面旗幡,飘飘屹立于仪仗队之前。

106、丧葬时,不少地方也用蜡染布做殉葬衣,花纹多为古老庄严的铜鼓纹,涡妥纹。

107、此外,黔西北纳雍、水城一带苗族的蜡染也有特色,它的图案密集、饱满,包括花、蝶、草和一些几何纹样等。

108、由于蜡染是从摹仿铜鼓上的纹样演变而来,因而蜡染中保留下来许多铜鼓纹样,像芝草、云纹。

109、雷纹、同心圆纹、螺旋纹、锯齿纹等较抽象的几何纹样。

110、当然,应用最多的还是比较具象的自然纹样,如象征爱情的鱼与莲,代表多子的石榴,寓意长寿的桃子,带给人们幸福的蝴蝶和飞鸟等。

111、有时蜡染在绘蜡后而未染时,由十蜡色深、浅变化丰富,比成品更美。

112、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

113、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114、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

115、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

116、民国年间,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

117、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

118、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119、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120、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

121、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