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讲述的是楚庄王在位初期韬光养晦、最终一鸣惊人、成就霸业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平时不声不响、默默无闻的人,在关键时刻突然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成就。
典故原文(节选):
> “三年不鸣,鸣则惊人;三年不飞,飞则冲天。”
这句话是楚庄王在位初期所作的自我警醒之语,意思是:他虽然三年没有发声、没有作为,但一旦有所行动,就会震惊天下;虽然三年没有展翅高飞,但一旦飞翔,就能直上云霄。
典故背景:
楚庄王即位之初,沉溺于享乐,不理朝政,大臣们多次劝谏,但他始终不予理会。直到后来,他才开始整顿朝纲,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楚国的强大基础。
成语含义:
- 不鸣则已:指平时不表现自己,不发出声音。
- 一鸣惊人:指一旦有所作为,便能引起巨大反响,令人刮目相看。
这一成语强调了积累与爆发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厚积薄发”的智慧。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出处 | 《史记·滑稽列传》 |
原文 | “三年不鸣,鸣则惊人;三年不飞,飞则冲天。” |
主人公 | 楚庄王 |
背景 | 楚庄王即位初期不问政事,后奋发图强,成为霸主 |
含义 | 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旦行动便震惊世人 |
用法 | 形容有才华之人低调蓄势,终有大成 |
现代应用 | 鼓励人们在积累中成长,等待时机展现实力 |
总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往往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只待时机成熟时,一鸣惊人,震撼四方。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